咨询热线:

13809631715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农用地膜使用的利与弊

日期:2023/04/17 类型:新闻资讯
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

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使产品卫生清洁等多项功能。对于那些刚出土的幼苗来说,具有护根促长等作用。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低温、少雨、干旱贫脊、无霜期短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普及和应用,用于粮、棉、油、菜、瓜果等40多种农作物上,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增值40%-60%,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是“劳苦功高”,但残留地膜产生的“白色污染”,也让地方政府和农民挠头不已。地膜残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另外,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二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三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间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吹至房前屋后,影响农村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混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推广残膜回收机械,通过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一是加强宣传。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二是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残膜回收、加工、利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
四是使用厚膜。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应推广厚度为0.01mm以上农膜,厚膜不易破碎,易回收。
五是推广使用易降解膜、液体膜,替代聚乙烯农膜。
六是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总之,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禾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农膜残留,确保农业持续增收。

来源:定边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

推荐#资讯

扫描关注我们